2011年10月,望城區(qū)含浦鎮(zhèn),身患絕癥的美麗女孩戴偉,在去世后實現(xiàn)了捐獻眼角膜的心愿。在愛爾眼庫的協(xié)助下,她的光明和希望在兩位盲癥患者眼中重生。
2月6日,適逢元宵佳節(jié),愛爾眼庫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,帶著慰問禮物和一位遠道而來的小朋友,走進了戴偉的家中。
命運多折,收獲大愛
11歲的巴毛來自玉樹,見到誰都是甜甜的笑容。但這個乖巧的藏族小姑娘卻命運多折:多年前父親在車禍中離世,母親靠打零工支撐全家生計。玉樹地震后,巴毛的母親腿部受了重創(chuàng),而她自己的視力也每況愈下,漸漸看不清黑板。在志愿者的幫助下,她輾轉(zhuǎn)多家醫(yī)院接收了免費診療,“戴上了眼鏡,又能讀書寫字了。”巴毛說。
在志愿者的牽線搭橋下,巴毛與許多同鄉(xiāng)孩子都和愛心人士結(jié)為了“一對一幫扶”對子,學(xué)業(yè)得以繼續(xù),生活中的許多困難也得到了解決。應(yīng)這些“親人”的邀請,今年1月12日起,她和14個小伙伴從玉樹一路南下踏上“感恩之旅”,“我想對幫助過我們的叔叔阿姨親口說聲謝謝。”巴毛說。繼鄭州、孝感和武漢后,他們來到了長沙。
在長沙,巴毛聽志愿者阿姨說起愛爾眼庫角膜捐獻者的故事,她提出想去看看捐獻者家屬。“她(戴偉)真?zhèn)ゴ,我想給她的媽媽拜個年。”
光明延續(xù),傾訴感恩
2月6日一早,巴毛隨愛爾眼庫、非常幫助公益聯(lián)盟的志愿者們,來到了長沙近郊的戴偉家。——每年春節(jié),愛爾眼庫的工作人員和社會志愿者們,都會前往探望角膜捐獻者家屬。4年多來,這項活動逐漸從愛爾眼庫常規(guī)的人文關(guān)懷工作,發(fā)展成一個充滿愛意和凝聚力的約定。從最初的眼庫工作人員組織,變成如今每到合家團圓的節(jié)日,大伙兒就會在微博、QQ上不約而同地號召起來。
大家進了屋,原本冷清的客廳馬上熱鬧起來。巴毛拿出在路上買好的湯圓,走到老媽媽身邊,輕輕地說:“阿姨,今天過節(jié),我們一起煮湯圓吃吧。”老媽媽一愣,眼角泛出盈盈的淚光,隨即抱住了巴毛。“我可以叫您一聲媽媽嗎?”巴毛說,老媽媽的淚很快落下來了,“當(dāng)然可以!從此你就是我的女兒,好嗎?”
——在女兒過世近3個月后,她一直保持著女兒房間的原樣,元宵節(jié)一大早,便煮好一碗甜甜的湯圓,放在灶邊。她說她總覺得女兒還會回來看看,因為她的眼睛依然活著。今天,她真的等到了一個“女兒”。
老媽媽擁抱住巴毛那一瞬間,在場的人無不動容。這時有人提議,巴毛和老媽媽一起煮湯圓,今天大家一起過節(jié)!于是,巴毛懂事地跟著老媽媽進廚房忙活起來。不一會兒,一桌熱騰騰的湯圓就做好了。巴毛和老媽媽坐在一起,兩人互相喂對方吃湯圓,其樂融融,老媽媽的臉上又浮現(xiàn)了難得的笑容。
愛爾眼庫工作人員、志愿者和眾多媒體記者,一齊分享了甜甜的元宵,歡度了一個特別而溫暖的節(jié)日。
后記:
這幾乎是我27年的生命里,最難忘的一個元宵節(jié)。我曾以為,傳遞愛心的故事,在戴偉的光明得以延續(xù)的那一刻已經(jīng)畫上圓滿句號,但其實,愛就像一顆小小的蒲公英,你以為它將種子撒到風(fēng)中便已完成使命,其實它的每一顆種子,都在不同的地方生根、發(fā)芽、長大,開始新的使命……
藏族小姑娘巴毛,就像一顆已經(jīng)生根發(fā)芽的種子,她要把感恩之情帶給幫助她的人,和幫助他人延續(xù)光明的人。捐獻者離去了,但愛爾眼庫和志愿者們不會忘記他們,越來越多的人會記住他們,并繼續(xù)傳播他們的愛和希望,生生不息。(作者:劉語菲)